工作中,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:
看似每天在拼命打拼,實則被碌碌無為的工作所困。 看到別人步步高昇、快速崛起,又感嘆為何差距如此之大。這背後的落差,不僅是運氣,更多的是人和人之間思維的差距。 這些年有個詞特別火,叫做“老闆思維”,指的是那些擁有前瞻能力和主動尋求進階的員工。 不過現實卻是,職場的大多數人,其實都深陷在與“老闆思維”相對應的“打工者思維”裏,只知道眼前的蠅頭小利,而無法快速提升自我,實現跨越式增長。 當你陷入以下3種重度“打工者思維”,平庸就會禁錮你成長的腳步。 自我設限,不肯擁抱變量 李開復曾在《致中國大學生的一封信》中的講述: 他在蘋果公司工作的時候,有一天,BOSS問他:“LEE,你什麼時候可以接替我的職位?” 李開復當時非常吃驚,表示他缺乏足夠的管理經驗和能力。 但是BOSS卻告訴他:“經驗是可以培養和積累的,不要太早下定論,給你兩年時間,希望你可以做到。” 於是,李開復便開始有意識地加強自己在這方面的學習和實踐。果然,兩年後他接替了BOSS的工作。 經常聽有人提起“職場天花板”,説白了,無非是自己給自己逃離舒適區設置的障礙。 村上春樹説過:
如果一個人永遠只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,收穫的就只是價值的存量,對自我設限,不願突破自己的舒適區,就只能成為一名小小的打工仔。 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在職場中,一定要接受市場變量,不斷學習新的知識。 如果固步自封、自我設限,或許在不久的將來,你會猛然發現自己如同“36歲只會收費的加油站大姐”一樣,面臨着生存的困境。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跳蚤實驗:實驗者用玻璃罩住跳蚤,跳蚤一跳就會碰到玻璃罩。連續多次,跳蚤為了不撞疼自己,只能改變起跳高度來適應環境。 然後實驗者繼續改變玻璃罩的高度,當玻璃罩的高度接近桌面時,跳蚤已變得無法再跳了。實驗者最後把玻璃罩打開,即使是拍動桌子,跳蚤仍然不會跳,跳蚤最終變成了“爬蚤”。 跳蚤的這種行為和如今我們諸多職場人的思維模式差不多,在內心設置了層層枷鎖,使自己固步自封,絲毫不敢逾越,陷入重度打工者的思維泥沼。 擁抱時代的變量,不斷突破自己,才可能成為時代的參與者,而不是旁觀者和遺棄者。 請記住,不論是人生還是職場,永遠不存在一成不變。 自控力差,陷入時間黑洞 許多打工者思維的人在工作中,往往是抱着為別人做事的心態,慢慢就會陷入抱怨-拖延-加班-更加不甘心的惡性循環狀態。 答應下班前要完成的任務,非要拖延到快下班時才開始着手做。明明可以一個小時完成的工作,偏要邊玩手機邊做,結果三個小時過去了還沒完成。 一個擁有打工者思維的人,遇事總是得過且過,能拖則拖,沒有自控能力,更別提工作效率。長此以往,只能遊蕩在公司基層,眼看着機會一次次與自己失之交臂。 沒有自控力的人,往往也就沒有行動力,而缺少行動力將導致彌散性的焦慮,最後陷入浪費時間的黑洞。 那麼,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? 我們都知道,自由散漫是人的天性,自我控制反而是一件需要後天培養的事情。間歇性的自我控制容易,難的是能夠持續自律。 但如果能把自控力轉化為我們的習慣,就能將有限的自控力與習慣搭建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系統,將自控力永久的重複利用。 舉了例子,哈佛大學有一項研究證明:如今的人們更願意“出售未來換取現在”,因為未來的獎勵是打折扣的,即時的滿足才是實實在在的,見效越慢的事情越是如此。 根據同樣的原理,科學家們提出了“10分鐘訓練法”,即一旦出現自控失敗的傾向,當你忍不住想拿起手機刷朋友圈和微博,首先不要抑制自己説“不行”,而是先停下手邊的事,延遲10分鐘再行動。 在這10分鐘裏,將呼吸放慢到每分鐘4~6次,也就是每次呼吸用10~15秒的時間,放慢呼吸能激活前額皮質,有助於你的身心從壓力狀態調整到自控狀態,如果10分鐘過去你不想做了,那就不要做。 這樣簡單的兩個小動作可以大幅度降低我們即時衝動的頻率,能時刻意識到哪些是現在需要做的事情,哪些是正在浪費時間的事情。避免因為各種原因,分心、拖延、工作沒有效率。 當我們發現自己隨隨便便乾點活也能得到一筆薪資的時候,千萬別高興,相反,這已經是一個危險的信號。 因為沒有一個公司會養一個做事無效率的人,更不會花耗大把的資源對這樣的人進行培養。 一時的自由散漫,終會在未來挖下大坑。 關注眼前,沒有大局觀 每到月底,一名員工想的只是工資什麼時候到賬,年底獎金會有多少、明年會不會加薪。出了多少力,拿了多少錢。 而老闆,想的卻是我花出去的工資和成本,未來怎樣才能賺來更多的錢,如何讓團隊和自己的時間價值最大化。 有人説,這是所站位置不同才會導致思維不同。其實,也可以反過來,思維不同所站的位置才會不同。 擁有打工思維的人,只關注眼前,最在意所謂的價值對等。思維上沒有大局觀,職場中到處都是天花板。 所謂的大局觀,就是説能夠全面地、系統地、前瞻性地看問題、思考問題,能夠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發展的趨勢和規律。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解釋水平,指的是人思考問題時的抽象程度。 當我們使用抽象的方式理解某件事時,我們就處於高解釋水平狀態,就能站在大局觀上思考問題;而當我們使用具體的方式處理信息時,則處於低水平的狀態。 糾結於每月的薪水和付出就是一些很具體的事,而站在不同立場去思考問題則很抽象。 《豐田工作法》一書中曾經寫過:在豐田,經常要求員工要站在比自己現在的位置更高的立場上看問題。在公司內部,要站在上司的立場看問題。 他們的職位排序為,班長<組長<工長<科長。班長要站在工長的立場看問題,組長要站在科長的立場看問題。 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問題,那麼做出的改善只能停留在現狀的延長線上,便再也沒有上升的空間。 比如説,你是一家公司的文案策劃,你可能更在乎是文案如果寫的出彩,老闆會不會加雞腿。如果能越級思考,站在上司的位置上,他可能更在乎文案的轉化率是多少,能給公司帶來多少利潤,是否能和甲方長期合作。 如果你再越兩級思考,站在公司創始人的位置上,創始人更注重的是掌舵大方向,瞭解競爭對手和市場情況。 當你重新回到你的位置,你就能從原先的“錯一個字50塊”,“轉化率高收紅包”這類的瑣事圈裏跳脱出來。 一個人的大局觀決定他的位置,而決定大局觀的則是他的志向。 如果只把自己的視野侷限在自己的崗位上,對企業的運作和正在做的事情毫不知情,就真的會被禁錮在現有角色上。 職場佔據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,但影響的卻是整個人生。 拿破崙曾經説過:
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為自己打工,但有的人卻能在工作中通過學習、思考和實踐,提升自我價值。 每一份工作都有其固定價值,在工作上超越期待打破固定價值,脱離重度打工者思維,才能掌控自己的工作、生活和命運。 |
|